反向形成是指表现出和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倾向,是为了掩盖内心真实的情绪感受,也是为了获得或避免什么。比如内心自卑的人可能会表现的很自负,内心胆怯的人可能会表现的很勇敢,内心悲伤的人可能会表现的很快乐,内心愤怒的人可能会表现的很理性。很多时候都不是当事人有意为之,而是潜意识里的反向形成。
有一些反向形成的典型例子。比如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,却不能或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意,于是就经常欺负那个女孩,以引起她的注意,自己明明很喜欢她,却表现得冷漠和傲慢。再比如一个人从内心里非常需要和依赖另外一个人,却表现的回避、抗拒和疏远。再比如在某些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之下,人们会对暴君俯首帖耳,为其歌功颂德,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,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敌意,但等时机成熟,推翻暴政也是义正言辞。
在什么情况下反向形成会产生心理障碍呢?那就是回避和抗拒自己内心里的真正想法和感受,不能理解和接纳真实的自己,控制和强迫自己成为另外的样子,与自己形成敌对关系,产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,引发焦虑和恐惧。比如有的朋友内心胆怯,却要求自己必须勇敢,然后做不到,感到挫败和自卑。再比如有的朋友内心愤怒,却强迫自己表现的平静,久而久之把自己搞的很压抑,然后就容易失控和发脾气,又担心自己失控,感到焦虑和恐惧。
有一类不太能被理解的反向形成,比如总是担心自己会出现想要攻击他人或自残的想法,这就是内心里有压抑的愤怒和攻击性,只是当这种愤怒和攻击性爆发出来之后会产生严重的后果,于是就成了当事人焦虑和控制的对象。在比如担心得心脏病、癌症、狂犬病或艾滋病,是内心里的回避和抗拒不被理解和接纳,就转化为对某种对象的排斥和祛除,这也是防御机制中的转化、置换和象征化。而这些回避和抗拒的对象都是自己无中生有,或者密切关注和无限放大的,尽管当事人在担心这种事情的发生,但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,又何尝不是在期待它的发生呢?
需要再次说明的是,防御机制并不是当事人有意为之,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变化或扭曲,很多时候当事人也看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,会认为自己表现出来的就是真的。如果发现自己在采用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,并且对自己的人际或亲密关系、学习或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,甚至出现了焦虑、疑病、恐惧、强迫或抑郁的心身症状。就要试着觉察和重新认识自己,看清楚自己内心里的真实想法和需求,理解和接纳自己,减少自我隔离和压抑,学会采用较为直接或委婉的语言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,在现实生活中采用有效的行为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本文作者于飞,私人心理顾问,资深心理咨询师,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,QQ和微信 11570968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强迫症 » 心理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