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样做一件事情,同样的做法,不同的人做,表面看起来可能一样,而内在的感觉却可以很不相同。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和感悟不同。就拿顺其自然和接纳来说,一般人是没有这两个概念的,却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,而有心理障碍的朋友却很难做到,甚至越努力越失败。或者说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动机,还是回避、控制和消除什么。
就好比我经常告诉当事人:当下,此时此地;要慢下来、看一看;看见和允许,接触当下。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在引发和感受看清、出离、放下、轻松、自在与惬意的感觉,而当事人却会把我说的话理解成消除风险、痛苦和症状的方法,然后就说做不到。从思维和行为层面来说,当事人的理解并没有错,然而感觉却完全不同。
思维在很多时候是障碍,会拦截感觉和经验。而当事人可能已经习惯了用思维和理性解决问题,过度依赖思维,试图把问题想清楚,或者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,获得控制感,以减轻焦虑。然而生活不是做数学题,生活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,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凭感觉和经验去与他人交往和做事情。也就是说,当我想要通过语言把某种感觉和经验传达给当事人的时候,当事人使用思维把我的语言解释为道理和方法,却隔离了我的感觉和经验。
特别是有强迫倾向的当事人,会热衷于思维层面道理和方法的思辨,而有意无意的回避和隔离情绪感受。或者说当事人就是在试图通过道理和方法消除自己的情绪感受,因为当事人的内心是痛苦的,没有了感觉就不会再感受到那些痛苦。有一些强迫了很久的当事人,内心情感已经隔离的很深,几乎很难再浮现的意识层面。
为了向当事人传达感觉和经验,我会比较注重关系和对话,建立信任关系,形成一致性交流,争取可以接触到当事人的内心,并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,跨越思维和语言的障碍。如果发现当事人和我形成了道理、方法等思维层面的辩论,我就会知道,这样思辨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要先慢下来、看一看,重新注重感受性和情感交流。
在这里也建议有心理障碍的朋友,别急着解决问题,很多时候问题就是因解决而存在的。可以多关注一下自己和他人、事情、生活环境,也包括和自己的关系与对话。或者换句话说,如果能顺畅的谈心,一切就都不是事儿。
本文作者于飞,私人心理顾问,资深心理咨询师,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,QQ和微信 11570968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强迫症 » 感觉和经验的传递与转化